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籽籽同心实践团来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:以青春之力绘就高原同心画卷
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籽籽同心实践团来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:以青春之力绘就高原同心画卷
(通讯员:孔繁烨、詹希怡)这个夏天,昆仑山的晨雾、青海湖的碧波、祁连山的草原见证了一群青年的足迹。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籽籽同心实践团跨越我省两州两市,深入戈壁草原、盐湖湿地、乡村校园、社区街巷,以实地调研、深度访谈、主题宣讲等形式,探寻生态保护、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青海密码,用青春力量为高原大地注入新活力。
一、盐湖草原间的生态守护: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青春答卷
在察尔汗盐湖,钾肥生产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卤水中的伴生资源梯级开发,尾卤经处理后回流盐田,形成“资源开发—循环利用—生态保护”的完整闭环。实践团成员手持专业仪器深入盐滩,记录生态数据,借助GIS系统绘制盐湖生态保护地图,为这片“万丈盐桥”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。“尾卤处理后的水样透明度比三年前提高近 20%”,盐湖股份公司工程师的自豪,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“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”的深刻内涵。
从“万丈盐桥”到“天空之镜”,实践团的生态观察遍布海西州盐湖群。在茶卡盐湖,他们与牧民、景区工作者交流,了解生态旅游如何带动周边乡村增收;在茫崖翡翠湖,考察盐湖化工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,见证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青海湖畔,实践团成员跟着藏族监测员才让卓玛学习记录斑头雁栖息数据。“牛羊少了,鸟多了,旅游收入反而翻了番”,牧民的朴实话语,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变得鲜活。而在祁连山草原,蒙古族牧民巴特尔的故事更显动人——通过草场流转、合作社运营,草场载畜量得到科学管控,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,牧民端稳了“生态碗”、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“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,护好了,日子才能更红火”,这句心里话被实践团郑重写入《青海生态保护观察报告》。
二、乡村沃野里的共富实践:民族团结结出的增收硕果
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酒坊里,青稞酒香四溢。村民吕有金掀开缸盖笑道:“这坛酩馏酒发酵90天,去年给家里添了3万元收入!” 这个曾“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”的村庄,如今靠着盘绣、光伏、酩馏酒等八项产业,让129户搬迁群众全部脱贫,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31万元。实践团成员发挥所长,帮绣娘们设计文创包装,为光伏产业测算收益,用新媒体帮村民直播带货,让土族特色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青海各地铺展。在格尔木市长江源村,驻村第一书记梁亮带着实践团参观新村:“村民从三江源核心区搬迁后,当起生态导游、管护员,去年人均收入达3.71万元。” 村史馆里的新旧生活对比照,让成员们读懂了“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也是经济财富”的深意。
在都兰县热水乡,实践团探访吐蕃古墓群周边村落,看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赋能乡村文旅;在乌兰县茶卡镇莫河骆驼场,听各族职工讲述三代人扎根草原发展特色养殖的故事…… 从“党支部+合作社+牧户”模式盘活藏羊养殖,到“非遗工坊+民族团结”计划激活传统技艺,各族群众在产业协作中越走越近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共富路上愈发绚烂。
圣源地毯集团车间里,各民族工匠围坐编织藏毯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加牙藏毯手工编织技艺”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火花。“传统藏毯远销国内外,带动千余名各民族群众就业”,董事长薛婷的介绍,让实践团看到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动能。
三、社区校园中的同心共鸣: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
西宁市文亭巷社区的“爱老幸福食堂”里,回族老人学做油香,藏族阿婆话家常,这里早已成了温暖的“民族会客厅”。“楼上汉族邻居帮我带孙子,楼下藏族兄弟修水管从不收费”,78 岁回族老人的话,道出了社区“五融五筑・和睦文亭”品牌的成效。实践团成员了解到,社区通过“周六议事会”听民声、“智慧社区小程序”解民忧、“百户石榴籽幸福家庭”评选播撒团结种子,让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 融入日常。
在长江源民族中学,实践团成员手持地理教具,以湟水、大通河、澜沧江比喻各民族血脉:“它们最终都汇入中华民族的江海。”这个夏天,实践团走进我省10余所学校,通过“民族知识小竞赛”“共同体故事会”等形式,为3000余名青少年播撒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种子。
从盐湖之畔的生态观察到乡村院落的共富实践,从校园课堂的理念宣讲到社区食堂的交融日常,籽籽同心实践团的青海之行,既是一次青年学子读懂中国的“实践课”,更是一场用青春力量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“接力赛”。
“青海的故事,是各民族共写的史诗;青海的未来,需要更多青年续写新篇。”实践团负责人孔繁烨的话,道出了当代青年的担当。当青春足迹与高原大地相遇,当赤子之心与民族团结共鸣,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,不仅是发展的新希望,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深叶茂的未来。